顯示包含「奶茶」標籤的文章。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包含「奶茶」標籤的文章。顯示所有文章

2019年5月9日星期四

早餐 (五):荷蘭 ‧ 正

簡評:出品質素穩定,性價比高。還有甚麼比這些更重要?日常開餐地點,最緊要可靠。

同伴告訴我:有一天,一位頗為咀刁的親人邀她去某茶記吃早餐。如果那親人不單會自己去吃、還會介紹給別人,那茶記該不會糟到哪裡去。同伴嚐過了、結果也認為「過關」,所以把我也找了去。

這天週六,早上九時來到,不起眼的小店裡竟每桌都坐著客人,非搭枱不可!這街坊區份,吃港式早餐的茶記或其他食肆 (甚至燒味店也會在早餐時段,推出港式選擇作為「遷就」,有需求嘛!) 絕對不缺,卻沒有一家像這裡般爆場。同伴試新店前,都先到OR瞧瞧評價怎樣,而高昇,食評數是「三『零』部隊」;文雅一點說,「門可羅雀」。想不到實際生意卻是「門庭若市」!到底當中有甚麼訣竅?這問題,不如由咀巴來回答 - 不過不是靠說的,而是用嚐的。

看慣我劣文的食友都曉得,我卯起來就不會只試一次,您可數數看,下面是多少次光顧的經驗整合。

綠色框框、紅色框框、黃色框框。扒餐咖喱餐焗飯餐,整齊的手寫文宣,懷舊的小店製作

另一邊牆,顏色框框內的是下午茶餐,還有藍色框的午餐

白板上的餐款,十年如一日;整齊美觀的字體就像是用間尺間著寫的。自家手寫,不採用供應商「友好」製作的餐牌 (其實主要是佔空間,宣傳賣到這食肆的產品),就是人味。加上中間黑板每天更新的午餐款式,陣容完備。

早餐、特餐、常餐一覽;西早扒餐三十蚊有找,加上象徵歲月痕跡的鋪枱玻璃紋路,時光倒流感十足

常餐不過卅二大洋,竟包括扒一件、油包、單餸麵和餐飲!改天真的要試試,看是否堅無得輸。

不如睇埋茶餐!有趣的是,不論早餐茶餐,凡有司華力腸的餐都貴些少

豬扒早餐 ($29)「飛蛋」轉雙腸,配了燒汁,估唔到個汁味道唔錯;飛邊方包比較細件

魚柳早餐配一荷包蛋一腸 (餐牌說配雙蛋或雙腸,不按成規的我們又「挑戰」成功),樣本1 (多士加$1,店方好人肯後上)

魚柳早餐樣本2,同樣是一蛋一腸,這次要了油包

兩次的魚柳,大小稍有分別,卻完全配得上這價位。那吃起來是吃魚還是吃炸粉?又是解剖的時間:

新鮮炸起的脆漿層,堅挺地站立;下面厚度適中的魚柳,清晰看到紋理,很「實在」很有 substance,望落也很精神

牛扒早餐也是收廿九蚊,汁放旁邊,那麼牛扒的本相便一清二楚了;件頭沒話說,肉質肉味也可收貨

還有經濟中最經濟的選擇:每份二十五塊的醒晨早餐。比得上連鎖快餐店的日日超值選嗎?有沒有犧牲品質或份量?這天點了一份嚐嚐看,才知甚麼都沒有被犧牲掉。

醒晨早餐 ($25),這次點了煙肉雙蛋,煙肉夠香脆、多士 (加$1) 夠大火,這餐夠晒熱氣!

附餐奶茶,照片忠實地反映比較淺色的真身;淡奶稍多帶出的厚度,與夠味的茶底,配合得相當不俗

這時我明白,為何這兒總是一枱難求:經濟老實。四個字,就係咁簡單。經營的但求可維持下去,打工的不計較多啲嚟密啲手,端來的食物對得起捧場的街坊友好。複雜嗎?一點也不,但您我心知道,如此腳踏實地的,確實不在多數,而做得到的,都得到有雪亮眼睛客人排著隊鼎力支持。「心」,贏了「心」!

另一天,專誠再造訪試其下午茶,小店客人仍是絡繹不絕!

炸雞脾沙律 ($30),不是要以一坨沙律顯出雞脾的「小」,而是以雞脾顯出沙律的「大」

其實您也猜到,這個製法的沙律,是以馬鈴薯為主;鮮果?諗多咗喇。倒是夠新鮮。

來個星洲炒米茶餐 ($35),辣和惹味可再多啲,配料倒十分足

一早一茶,就欠一個午市,擇日再來了。

有些食肆,需要食評,為要炒熱一些,吸引生意。至於高昇,光顧了這幾趟,我真心覺得,多我一篇唔多,她的生意真的夠好了,實在不需要我「助一臂之力」做甚麼招徠。但若食評的初心是「好東西,跟好朋友分享」,鄙人深感義不容辭。

所以我也要感謝她,讓我發現食肆良心經營的本質,並十年前開始提筆的初衷。

2019年4月9日星期二

早餐 (四):真 · 冰室

「冰室」兩個字,是今期最新的 fad。

近一兩年,冰室如雨後春筍,到處開花,主線乃港式懷舊。主要手法有三種,一是起用一個已結業「堅懷舊」冰室的名字 (順帶一提,最近發生了「改名事件」,一個由連鎖茶餐廳集團經營的冰室品牌,低調地把店名其中一個字改掉,原因耐人尋味),二是為店名加一個懷舊年份;兩者都是要給顧客一個「懷舊復刻」的體驗空間。而第三種最「赤裸」,就是開一家茶餐廳,然後取個名字叫「冰室」。

無論手法是哪種,重點是:食肆能 deliver 冰室的實質嗎?若只是虛有其名,久而久之便會降低顧客對「冰室」的幻想和期望,最終削弱她的巿場號召力。

原來,「冰室」這名字,是很「沈重」的;而我對冰室的「真」與「假」,一直都十分執著。

************

這天早上,二人在中上環一帶蹓躂,為的是找個像樣的地方,吃個早餐。

幸好,蘇豪之下、大道中之上,雖有零星的更新工程,但很大程度上仍保有歷史的斑駁。走到東街,我倆找著了「她」。不能說是骨子,甚至帶點破落,卻自證著冰室的「正身」。

老店員說,冰室已超過半個世紀,搬到現址也幾十年了;名副其實的「冰室」

店面只有寥寥數張卡位,這是其中一個角落

木作的天花出風口,數十年前才有的做法,是那些扮懷舊的茶記無法比擬;也與旁邊較新的分體機相映成趣

一家街坊小店,早餐的選擇卻多到無倫;不只是幾樣基本「配件」的無限拼湊,還有較少見的材料,例如芫茜皮蛋魚片、豬膶、薑絲牛肉,甚至鹹麥皮

下午茶,更是由A排到R!連名物豬扒也在茶餐供應,而且價錢相宜

如果您來得夠早、或是假期光顧,店外面會開兩張圓枱,加張摺櫈,就可安坐邊吃邊「呼吸」;但接近九點,店員就會用接近「走鬼」的語調跟食客說:啲枱要收喇!坐裡面啦!只好乖乖地往裡面去搭枱。這天我倆較幸運,二人佔了一個卡位,便按我們的飲食模式,skip了粉麵而選點扒類早餐。且看出品,端來怎樣的貨色:

早餐E ($30,過年後加價$1),魚柳一整塊,件頭足而賣相企理;太陽蛋也煎得漂亮。碟面有油可以包容

魚柳橫切面,顯出清楚的紋路,相當不錯的質素;食落juicy而精神

早餐M ($31,過年後加價$4,加幅較高,但仍是合理價格範圍),牛扒夠大件,吃起來肉質可接受;餐肉和煙肉則是現成貨

可以說,以價位 (記著,這裡假假哋也是「裡中上環」,距離旺點只需五分鐘步程)、品質和性價比,這兒的扒類早餐,真是交足貨有餘。而我們也使出他店承受得了的「驕縱」,多士後上,亦一一得到滿足。

M餐只配牛油多士,叫我驚喜的是一整客而非一件;若「大火」一些會更開心

E餐可配各式多士,我們點了醬多,亦是上足一份;不過心內已有了夠厚、烘得剛好、塗足醬料的昌記,作為標竿

能撐得住老茶記的,就靠一杯茶了。這兒的,是交出了水準

繼百利後,在此我們再遇上了全女班樓面;這兒連水吧也是由女性掌廚,只有一位是例外,就是該在此服務了良久的男伙記。「幾十年了,這字號,」他娓娓道來。「第二代接班,才搬到這裡,也已有一段時間。」老店的另一特色,就是熟客;過年時來造訪,見證著一個又一個來大派紅包的主顧;坐下不用開聲就有嘢食的,也不在少數。

恬淡自然,就這樣連繫了人與人。這種「真」,「假」不了。一大早,到處找好吃的,也讓我們找到了舒心。早餐之旅,仍在繼續。

2018年10月25日星期四

早餐 (三):好 ‧ 神隱

一句講晒:食物質素是平均之上,性價比甚佳,改吓口食扒類早餐,食少啲澱粉喇!夠靜焗,但其實不是好事 - 寧願佢多些生意!

在彈丸之地的香港,做零售或餐飲,有三個黃金法則:location, location, location。這也帶著三個潛在議程:錢、錢、錢。旺舖奇貨可居,只留給付得起租的店家,也是那些服侍付得起錢的消費者 (即是,幫佢交租) 的店家。在中環和CB一帶,地舖幾乎看不見食肆,若您逛街逛到餓了,那希望名牌包包和運動鞋能把您填飽。

連鎖式食肆都敗走旺區的今天,小店可以怎樣生存?邊緣化、「巷弄化」,走到橫街窄巷,租金容易負擔;但客源不夠,便變成持久拉鋸戰、「食之無味,棄之可惜」的困局。

此番我們吃早餐吃到巷子裡,這家 <茶博士>,就是典型的例子。

當初聽聞其開張,是在大街茶記吃早餐時。「喺邊㗎?」「呢,屈地街,旁邊有間24,再轉角 ...」聽都暈。到街口,拿了其通街派的餐牌,「本店咖啡奶茶一試難忘」,很大的一個期許和允諾!

這天早上,我們便前往一試。同伴先去,我遲幾分鐘到,怎料她才剛坐下。「真的不易找,」她說。倒也是,如果只著眼於地址中寫的屈地街,成條街走十次也找不到!因為小店是在大廈的背面 ...

門外的巷子實在太窄,只好從側邊拍攝舖面

上手日本料理的內裝仍保存,相當企理

門口貼有一般餐牌和素食菜式 (但最近已不再供應素食),但吸引我的是待用餐的介紹資料,更邀請客人參加

茶記少見的 social conscious 舉動,除了待用餐,還有走塑;如果自備全套碗碟杯叫外賣,可以減$5



食品價錢合理,扒類早餐更可叫做抵;素食菜式最近都被更改了,有些可惜

進到店內,形狀窄長 (開放式廚房兼水吧佔一邊,而沒有後欄),位子不足三十,反而最裡面半開放的一張桌,能提供較安靜的用餐環境,甚有特色。好餓,馬上點了餐,但我們又發揮「不會照單全收」精神,要求店方「飛蛋」而多要一款肉、並以多士取代牛角包。重覆光顧的「訓練」下,店裡上下都自動自覺改單 (偶爾還是要稍為提醒),大家也變成有傾有講。

扒類早餐示範 (一):牛扒加餐腸

第一次看到這個 presentation,我倆確是有點驚喜。撇開餐肉腸仔不提 (標準化的加工肉類,沒甚麼高低),那塊牛扒,件頭不小、肉不韌又吃不出梳打粉味、又煎不過火,合格有餘了,而青瓜和蕃茄片都是可以食埋的新鮮。收三十三大洋,絕對對得起良心!

扒類早餐示範 (二):豬扒加餐腸

豬扒,不論件頭、調味、肉質 (有嫩感,煎透而不「柴」),都交得出理想的性價比。

扒類早餐示範 (三):魚柳加腸 (餐肉被饞咀的某人吃掉了)

魚柳,才是這類早餐最難過關的。怕腥、怕粉多過肉、怕魚肉唔精神和散開 ... 當然還怕件頭細食唔飽!同伴說,最初問店家是甚麼魚柳,廚師成舊魚攞俾佢睇,當然後來是經過處理、沾炸粉脆漿等,才變成現在的樣子。(這也曲線地證明了,店方並非進那些預製好的炸魚柳件。) 吃進咀裡的不騙人,面層脆內層juicy,熱辣辣的沾沙律醬吃,質素是茶記中少見的理想!

如前所說,早餐「客製化」除了「飛蛋」,還有一個節骨眼。那還可以「後上」,吃光那碟豐富的早餐後,再優哉悠哉地呷著熱奶茶來伴吃。請出場!

牛角包不要,您說是我蝕?轉多士,還要是醬多,即叫即烘,加上粗粒花生醬,滿足感贏晒!畫面所見是厚多,但最近有時會用薄多

奶茶,老實,未到「一試難忘」的程度,但飲得過有餘

店家還讓我們「免費試飲」素食羅宋湯,紅菜頭、蓮藕加新鮮棗,好味到呢 ... 但隨著素食菜式除牌,只能成為回憶了!

早上光顧的畢竟不多,店家說午市還可以,但茶市則頗為冷清。雖然舖面加後欄不過五人,但始終要負擔皮費,實不容易!如此有「心」有 (實)「力」,神隱在此,不忍最終不支 ... 西環上環中環朋友,會願意關照嗎?不單是關照小店,更是關照自己值得好好對待的肚子!

2018年8月24日星期五

早餐 (一):唔捨 ‧ 得

忽然間,我倆都變成了晨型人。

清晨五點起床,做些家務,然後外出,尋求天人合一。心靈飽餐之後,輪到胃了。由起床一刻至食物到肚,少說也經過了三小時的飢餓,所以這頓早餐馬虎不得;為尋覓合意的早餐,我倆從西灣河、北角、大坑、灣仔,吃到半山、西營盤、石塘咀 ...

還有這次介紹的,跑馬地。

對於跑馬地的吃,我可謂幾乎一無所知:很久以前有友人請同伴去慕晴慶生,也曾到過這番再造訪的街市熟食中心,係咁多。這街市雖有冷氣,但這早上如果不是同伴主張,我未必會坐下嚐嚐早餐。(她決定的總比我的好,這是硬道理!) 有兩個檔口做早市,電梯門一開,店員們已分別揚聲、揚手招徠。最後怎麼會挑昌記,我都記不起了,但那「全港第一厚多士」的媒體報導,的確吸引了我。

因為近年飲食習慣的轉變,澱粉少吃了,所以港式早餐常見的麵餐已不會碰;扒餐 (!),成了我倆挑餐的首選。昌記的早餐,彈性大到不得了:選兩餸,配粉麵通又得 (她的通粉,大粒而坑紋深,好像蠻有名的,點的客人也不少),配多士又得 (full-size 一塊包斜切兩份,醬料仲任揀)。如果想粉麵多士同享,好簡單,選一餸就得嘞!彈性,I like!

餸,餐牌上有「三膽十五拖」,共十八款。那還不止,其實有第十九款的,請看下去


 一般的扒餐,豬牛雞魚通常平排,但這兒魚柳是「配腳」,所以來一個牛魚配。吃過魚柳,明白了不是主角的質素,以後也很少點了。薄牛扒,有咬口、但不「膠」亦不覺梳打粉味,算是食得過。

牛扒拼魚柳,怎麼說也是個稀有景象

 問店員,這裡最有名的餸是哪些,她說是豬扒和雞翼。照點了一份,豬扒確實醃得不錯,煎得火路合宜又不會過乾;而雞中翼算大隻和肥美,滷水味道稍淡,不過這鹹度反而適合早餐。兩款餸都成了我倆每次的必點之一!
 
豬扒雞中翼,名物配;留意到豬扒尾切了幾刀,想必是預防加熱後塊扒捲埋




















除了魚片,從店員得知,原來還可選魚片頭,不過通常要早上八時後才到貨。這第十九款餸,炸得香香的、上桌時還很燙;一客四粒,係抵食嘅!我留意到,不論魚片還是片頭,裡面是有一個個像氣洞的東西,是不是手打才有的效果?直覺告訴我,這才是真 ‧ 魚片!

這次就試試豬扒拼片頭,用刀叉食片頭,您試過未?




















有一次 (是的,我倆已吃過N次,以這樣的比例提煉一片食評,作為食友的您是有福的),片頭未送到,我選了煙肉替代。在其他茶記,早餐中的煙肉是一片起兩片止,而這裡的是 ...

這個份量,見證了店員說的:配到你開心為止!哪管重本少少又如何




















多士,在他店的早餐中,或許只是單為填飽肚子、站在一旁的小角色;但在昌記,因為厚多士的名氣,成為我們每次在此的最高期待。我們固定點一份醬多、一份油醬多;外觀的分別不易看出 (後者的醬那層是比較「浮」的),吃起來就知道有牛油的較香而smooth,個人比較喜歡。

塗滿醬的多士,一看而知是有heart之作,一望啲邊就知脆!加上牛油和幼滑花生醬的香,很多茶記的正價多士都未必比得上





















一杯奶茶、一份油醬多,已是他店廿多塊的早、茶餐排場;跑馬地,$34交出包括這些的扒類早餐,係抵食到無敵的





















加$2可轉凍鮮奶,這裡供應的是維記金蓋奶;樽裝鮮奶已不多見,而便利店沒有賣金蓋,只有銀蓋
早餐食辣醬,刺激咗啲?但這又是片頭的最佳拍檔。昌記的辣醬,夠勁而不會過酸,食得過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既然是街市,有街坊feel是很正常;即使是身為富貴區的跑馬地,也有這份味道。眼看昌記客人的來去,很多還未坐下,店員已經講得出其「照舊」的內容:少了平時街市的喧嚷與粗魯,也少了典型富貴食客的傲氣或道貌岸然,卻有份共融與和洽。跟我們聊天的那店員,最近搬到老遠的新界西北,但還是選擇回到這裡上班:「做慣咗嘛!」

是時候動身了,店員問:「吓,走嗱?唔坐多陣?」很熟悉的一句話,但不是發生在探望親人的場景,而是一般靠「翻枱」搵食、講求周轉率的港式食肆。我感覺不到隨口噏,而是發自內心的溫情之語。這不會見於澳牛的對白 (順帶澄清,那兒的伙記是好人的,只是率直、爽快和準繩的no-BS類型,只是想快而不是趕客),在這兒聽來是如此自然、如此撾心。偶爾還有這麼一句:「聽日仲嚟唔嚟呀?」無hard-sell之感,卻像是母親的叮嚀 ...

天人合一後,又體驗了人人的和諧。如此開始一天!

2017年11月9日星期四

五十後

簡評:先不談吃,雖不是「純種後代」,雪山的歷史也可追溯到1956年。一花甲子後以新貌見人,手繪文宣品和海獅壁畫仍獲保留,只是很懷念以前位於向街一邊、分佈左右的蛋糕麵包櫃,和那冷靜中見熱情的花貓。

懷舊彷彿是我的DNA一部分,與朋友同事談起,都說我是 old school。而茶記,是香港特有的文化遺產,更是我最愛發掘的寶藏。雪山,當然是不可錯過、要好好收藏的 (https://www.openrice.com/zh/hongkong/review/食-歷史-e2313890)。

久未造訪這區了。近日路過青山道,還是同伴眼利,看見她不單facelifted了,簡直是變了樣子;但門面還是大大的「雪山」招牌,還加了一個「出生年份」:1956。慶祝「大壽」後的一年,她易手了,接手的是同區另一家茶記的老闆。畢竟這歷史是值得保留的,雖然不是代傳總是令我心有戚戚然 (據我所知,「純種後代」最久的,是位於西灣河、超過50年歷史的百利冰室)。
原本門口的雪櫃和包餅櫃都被撤走了,新的雪櫃較小並移到正門後方。期待爆花上寫的樽仔凍奶茶,比金鳳便宜多了
原雪山冰廳的手繪文宣品,連框被保留了下來

堪具玩味的海獅壁畫,其作者的空間錯配意念非常劃時代:到底是不是海獅頂著的波波,支撐著熱氣球?
除保留原本的陳設外,也加入了這樣一大塊的畫作,彼此成了鮮明對比
早餐,把粉麵和其他「配件」"de-bundle" 出來,給客人的彈性大了,卻把店方的每位消費壓低了;在昂貴的經營成本下,這安排值得一讚!

叻沙摻摻,是原店的signature dish,亦被「移植」到雪山

炸脾取價公道,套餐更是便宜,改天一試

主食的選擇豐富,不少是茶記罕見;但以前雪山的快餐常餐消失了,令我懷念
在未知其新老闆原來也在經營其他茶記 (也把其名物搬到這裡) 的情況下,一早到來的我,便點了個魚柳早餐。

上枱的效果是骨子的,多士是用 Anchor 牛油而非馬芝蓮;茄汁和沙律醬 (該是稍為稀釋的千島醬) 用鴛鴦碟盛載,比直接撻落碟度,企理得多,亦不會讓其他食材不必要地沾到醬

店方訂製了自家的瓦杯,太好了,不用見嚟見去都是「顏色奶」的廣告杯。Logo 下方還有個拍攝不到的年份
平心而論,早餐水準中規中矩:魚柳稍薄、於是粉顯得厚;滾熱辣上碟 (我差點被燙到),魚冇乜肉味 (有這要求或許較挑剔,但我確吃過 juicy 鮮味的魚柳,可惜又是不敵租金而關門了)。用千島醬配魚柳是個不錯的主意。多士用的麵包該是入貨,不知是否來自就在隔壁的嘉頓?炒蛋則嫌稍老、不夠鬆軟和欠蛋香。奶茶飲得過,惟未至於令人驚喜。

都說,食不是這趟「再遇」的目的。我一進門,就掛念起「牠」 (他?她?):當年高傲得來又跳上跳落的花貓。「轉手了,」一位老伙記說。原來是新老闆從另一店調來的。「上手老闆娘做了卅多年,退休了。」有人傳承,總是好事。基業長青,不一定是世襲,也可以是理念的薪火相傳。我覺得,那總比 market 一個原本並非經典的「老字號」來得更實在!

賣・大鵝

  這家發源在「西邊」的店,並沒有被包括在「食好西之旅」中,怎料她如今往東擴展了,結果在此商場遇上。 26年前,她在皇后大道西誕生;早年最為人津津樂道的,就是免費接待某位當時落難的知名藝人。某一天,「車胎人」來訪了,她也就打響了名堂。此間,她選在 (還是被邀請?) 這美食廣場的一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