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1月9日星期四

五十後

簡評:先不談吃,雖不是「純種後代」,雪山的歷史也可追溯到1956年。一花甲子後以新貌見人,手繪文宣品和海獅壁畫仍獲保留,只是很懷念以前位於向街一邊、分佈左右的蛋糕麵包櫃,和那冷靜中見熱情的花貓。

懷舊彷彿是我的DNA一部分,與朋友同事談起,都說我是 old school。而茶記,是香港特有的文化遺產,更是我最愛發掘的寶藏。雪山,當然是不可錯過、要好好收藏的 (https://www.openrice.com/zh/hongkong/review/食-歷史-e2313890)。

久未造訪這區了。近日路過青山道,還是同伴眼利,看見她不單facelifted了,簡直是變了樣子;但門面還是大大的「雪山」招牌,還加了一個「出生年份」:1956。慶祝「大壽」後的一年,她易手了,接手的是同區另一家茶記的老闆。畢竟這歷史是值得保留的,雖然不是代傳總是令我心有戚戚然 (據我所知,「純種後代」最久的,是位於西灣河、超過50年歷史的百利冰室)。
原本門口的雪櫃和包餅櫃都被撤走了,新的雪櫃較小並移到正門後方。期待爆花上寫的樽仔凍奶茶,比金鳳便宜多了
原雪山冰廳的手繪文宣品,連框被保留了下來

堪具玩味的海獅壁畫,其作者的空間錯配意念非常劃時代:到底是不是海獅頂著的波波,支撐著熱氣球?
除保留原本的陳設外,也加入了這樣一大塊的畫作,彼此成了鮮明對比
早餐,把粉麵和其他「配件」"de-bundle" 出來,給客人的彈性大了,卻把店方的每位消費壓低了;在昂貴的經營成本下,這安排值得一讚!

叻沙摻摻,是原店的signature dish,亦被「移植」到雪山

炸脾取價公道,套餐更是便宜,改天一試

主食的選擇豐富,不少是茶記罕見;但以前雪山的快餐常餐消失了,令我懷念
在未知其新老闆原來也在經營其他茶記 (也把其名物搬到這裡) 的情況下,一早到來的我,便點了個魚柳早餐。

上枱的效果是骨子的,多士是用 Anchor 牛油而非馬芝蓮;茄汁和沙律醬 (該是稍為稀釋的千島醬) 用鴛鴦碟盛載,比直接撻落碟度,企理得多,亦不會讓其他食材不必要地沾到醬

店方訂製了自家的瓦杯,太好了,不用見嚟見去都是「顏色奶」的廣告杯。Logo 下方還有個拍攝不到的年份
平心而論,早餐水準中規中矩:魚柳稍薄、於是粉顯得厚;滾熱辣上碟 (我差點被燙到),魚冇乜肉味 (有這要求或許較挑剔,但我確吃過 juicy 鮮味的魚柳,可惜又是不敵租金而關門了)。用千島醬配魚柳是個不錯的主意。多士用的麵包該是入貨,不知是否來自就在隔壁的嘉頓?炒蛋則嫌稍老、不夠鬆軟和欠蛋香。奶茶飲得過,惟未至於令人驚喜。

都說,食不是這趟「再遇」的目的。我一進門,就掛念起「牠」 (他?她?):當年高傲得來又跳上跳落的花貓。「轉手了,」一位老伙記說。原來是新老闆從另一店調來的。「上手老闆娘做了卅多年,退休了。」有人傳承,總是好事。基業長青,不一定是世襲,也可以是理念的薪火相傳。我覺得,那總比 market 一個原本並非經典的「老字號」來得更實在!

食好「西」(六):heart in place

  下完山,我們又上山,就在這區的山麓上上落落,消耗一下多攝取了的卡路里。 第一次遇上「她」,同樣是耗費了很多腳骨力。位處白沙道一幢唐樓,一直上一直上,差不多到頂,氣喘到神智不清⋯打開門,一個專為「獨處」而設的天地,有受村上春樹啟發的「兩個月亮」牆飾、一台舊鋼琴、幾個給來客安靜的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