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1月13日星期二

會 ‧ 朋友

當得知她倆,在中環重整旗鼓,一直想探望一下她們。

店一開,氣勢火爆到不得了,所以都未有造訪。怎樣個火爆法?一上榜就進佔OR第一、更曾是「最多收藏」三甲。而她們,只是希望以家鄉美食饗一眾來客的兩個女人仔、一家「小店」(這兩字好像變了 buzzword!)。

這個星期六,我跟同伴決定動身去瞧瞧。本預咗要等好一陣子,然而五時五十分,我倆到達店門口,竟未有人龍 ... 不過轉眼之間,後面已站著五六組客人了。

她們一路走到此,重新起用水街草創時期的店名。Branding 看得出是有心思的,同時給我反樸歸真的感覺,心頭有一份「終於可以聚舊」的興奮。

舊名字,新表達:我都算遲鈍,看了一會才看見,滲入 Logo 中的「吃」字
格調裝潢,小店作風:明明是搬到講求 presentation 的中環,還在氣勢磅礡的大館對面,新訊息卻仍用貼紙仔方式解決 ... 好吧,就說是「可愛」好了
一開晚市就衝進來,才拍得一張清清楚楚的店面樣貌 ... 有晒主色、牆身設計,屹立蘇豪店群,真的不失禮
兩個拍檔的畫像,立於明亮的燈光下,如今終走上光明大道

主食的選擇實在不多,反而蛋餅和小吃就各式各樣;有些要稍加解釋 (例如黑白切是肝鏈配甜不辣),有些更是十分地道、對香港食客比較陌生的,如虱目魚和肝鏈便是
飲料則佔整整一面,數十個款式,不過我倆這趟以吃為主,未有「空間」裝載了
食具也變「有型」了,碗有點像個鼎,而辣椒油則是與舊店一脈相承

回顧舊店,嘗過的款式不少,但只寫過牛肉麵一道。這兒買的牛肉麵,多了「外省」兩個字,好像突出了這個詞 (在台灣,的確有種說法,把台灣人分成本省和外省;而在香港,她倆也順理成章成為「外省人」?!)。加上一直想念的蛋餅,再加個菜和小吃,構成這頓早鳥晚餐。

水蓮 ($78) 先上菜。這是在香港較少找到的菜,即使在台灣也集中於南部栽種;以前去台灣,試過的野菜有山蘇和過貓 (龍鬚菜) 等,記憶中似乎就沒有吃過水蓮。看樣子,完全想像不出與「蓮」有關,反而有點像韭菜花。可能水蓮本身較清淡,兩位媽媽用上煙肉去炒,菜 (其實是葉柄) 質地爽而 juicy,加上煙肉的香味和帶油,相當不錯的配搭。秋風起,若想再試吓新意,不妨考慮配臘肉!

水蓮 - 吃落夠爽而不老,與煙肉的化學作用,濃淡適中

再來就是蛋餅 - 一道在台灣工作時比較少吃、卻又讓我特別有感情的餐點。這回點了九層塔蛋餅 ($43):一種台式料理中常用的配料,最有印象的是八里河岸的炒孔雀蛤,為菜餚提香,加入蛋餅又有怎樣的效果?

薄薄的餅皮,透出包在裡面九層塔的綠色,而其香氣亦從切口滲出

雖然是主要配料,但蛋餅中九層塔的份量不多,未有做到一口咬下去的滿口清香。蛋也沒有比餅皮厚很多,蛋味亦不算強烈,最覺的是擠在餅面那些帶甜的醬汁。整體味道是平衡的,算是清淡 - 跟之後那一道菜比起來,更是如此。

橫切面,蛋有多厚、九層塔有多少,看得清楚。餅身沒想像中的豐滿

由味淡進到味濃,外省牛肉麵 (半筋半肉,$85) 上桌!湯面的辣油吸引了視線,而湯本身比一般紅燒的稍為透明,看到湯裡淺層的麵。看樣子,預咗辣,一舀湯頭、喝了一口,比他店牛肉麵的要辣,那profile有點像麻辣。這麵,重點不在麵條或牛肉,而在湯;喜歡或不喜歡,純是個人選擇,對我而言是對味的。

回看這剛端來的樣子,頭皮也不禁有點發麻。今次點的是半筋半肉
麵條較粗身,有點像手擀麵

店子搬了、店名改了,菜式改動了,價錢也明顯變化了。是三大黃金法則 location, location, location 又在發揮威力?還是知名度爆升後的 brand equity?以前,一碗牛肉麵賣$58、這裡把兩個數字倒了過來;以往三十塊不到的小吃也不復見。

手上還保有舊店開張時的菜單,可見兩者的價差

身價高漲後,水準又如何呢?台灣雞捲 ($68) 是新品,點餐紙上沒有;我們貪新鮮點了它。新鮮熱辣時吃,總是特別美味,然而未見異常突出之處。而價格不算便宜,同一個預算,也許可以嚐其他的,例如黑白切?

懷著遇見度小月蝦捲的心情去期待它,結果沒有對應的滿足

今晚所點的,來個大合照;原來這並非此趟造訪的結束,而只是第一回合
利申:到這一刻是全額付款,沒有折扣

兩位「台灣師奶」先後出現了,先跟在廚房門口那位聊了數句、吃了一半,另一位走出來打了招呼;這裡大家都很忙,不是交談的好時間,確定大家都平安就好。(真的,其他的都不是最重要。)

打了招呼之後,她又急急腳走回廚房,那姿態似曾相識 ... 我立時想起在舊店時,我倆與來港探親的親人去進餐,她對我們說的話。(咁即係點?請看下去。)

果然,事情就這樣發生了:奇遇在此展開!

第一個 surprise:百頁豆腐 ($42,是次店主請客)。原來它嚴格來說不是豆腐,管他的,好吃就行。這是滷過的,滷水味、花椒八角的香味到位而不過重,「豆腐」嫩得來咬落Q、有彈力而不硬,好好味!原來食飽咗,味蕾滿足度仍可更上一層。

百頁豆腐:奇遇記在此揭幕,這味會是我倆再造訪必點

第二個 surprise:花枝丸 ($36,恭敬不如從命)。這味小吃,要好吃其實不難:花枝新鮮、少摻雜質、打到起膠 (再加花枝碎粒以增加口感變化),講完。當然那是與功夫和成本掛鉤。眼前這兩顆,件頭比得上長洲大魚蛋;又是那句,炸完即食會特別好味,也吃得出是落本之作,十八個大洋一粒,也是過得自己過得人!

大粒到可以切四份?係,堅係,不是拍照的 trick

Surprise 陸續有嚟!再來是皮蛋豆腐 ($42,小弟受之有愧)。(鄰座的兩位女食客,看到幾乎傻眼 ...) 記憶中最好吃的,是初次出 business trip 到上海 (那是大學時代暑期工去跟event - 係呀,暑假工都有 trip 去呀,很想要吧?),乍浦路宵夜吃過的;不只一家好吃,而是吃過的都好吃!那把尺,放得很高,而這裡的一碟,竟也能接近那水平:最亮眼的,是加入的鰹魚片,與皮蛋豆腐混著吃,很匹配,而且愈嚼愈香而不覺有渣!帶甜的醬汁,更是深得我心,畢竟小弟嗜甜!另一道若不點就對唔住自己個胃 (同把咀!) 的佳餚。

說是鰹魚片 overshadow 了其他也不為過,但一隻手掌拍不響,其他食材也做了上佳的配合

仲仲仲 ... 仲有?係,由大滿足到超勁滿足,所謂「補多腳」:花枝蝦排 ($48,真的感激流涕 - 熱辣辣食落肚,唔流涕都難!)。吃的焦點又與花枝丸不同,因為食材多了鮮甜的蝦肉,一層炸粉的脆口亦改變了口感。說真的,到這時刻,咀巴都被寵壞了,敏銳度真是有跌watt;但新鮮端出來的鮮香脆juicy彈口,仍足以讓本已覺飽的我一再起筷。

橫切面,看到花枝肉和蝦肉粒 (並非兩者都打成膠,否則會造成口感的混淆和浪費) 排列有致,花枝起膠的彈牙再加上蝦肉質感與其肉汁釋放的鮮味,無言 ...

未及第二回合的大合照,左上角的百頁豆腐已被吃掉一半

因人潮甚盛,店方規定用餐時間是45分鐘 (不是特別苛刻,舊址已是如此)。這天,吃完第一回合、再加一個 "bonus" 回合,6:50pm 便結帳離座。上得快、吃得快,但絲毫無損當中的享受。為了幫助消化外面的人龍,我倆去拜別兩位師奶、承諾下次再談,帶著飽腹的滿足、人情的溫暖,走進這預備萬聖節的蘇豪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

食好「西」(六):heart in place

  下完山,我們又上山,就在這區的山麓上上落落,消耗一下多攝取了的卡路里。 第一次遇上「她」,同樣是耗費了很多腳骨力。位處白沙道一幢唐樓,一直上一直上,差不多到頂,氣喘到神智不清⋯打開門,一個專為「獨處」而設的天地,有受村上春樹啟發的「兩個月亮」牆飾、一台舊鋼琴、幾個給來客安靜的...